第三十九章:路堤固结沉降分析
例题源文件:https://pan.baidu.com/s/1S7RP-y3Y3FhLguCY2bpRfw
39.1简介
本章节介绍GEO5有限元-固结分析模块分析填筑路堤引起随时间变化的土体变形。目的是计算由孔隙水压力消散引起的路堤和底层土的变形。分析填筑路堤后某一时间的位移场和孔隙水压力场。
39.2任务输入
底层分别是是砂土,砂土上是4.5米厚的粘性土。路堤的横断面呈梯形,底部宽20米,顶部宽8.5米,高4米。
图39.1模型示意图
底层土和路堤的本构模型选择Mohr-Coulomb材料模型。
下表中列出模型参数-重度γ,杨氏模量E,泊松比ν,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Kx,sat和Ky,sat代表水平和垂直完全饱和渗透系数。基于完全饱和土的假设进行数值求解。土壤的渗透系数近似值可查看帮助文档-F1。
表39.1岩土材料参数表
γ [m3] | E [MPa] | ν [–] | φ [°] | c [kPa] | Kx,sat [m/day] | Ky,sat [m/day] | |
粘性土 | 18.5 | 10 | 0.4 | 28 | 15 | 10-5 | 10-5 |
砂土 | 19.5 | 30 | 0.3 | 33 | 2 | 10-2 | 10-2 |
路堤 | 20 | 30 | 0.3 | 30 | 10 | 10-2 | 10-2 |
初始静态地下水位在地下1米。我们将研究路堤填筑7天,30天,1年和10年后计算位移场和孔隙水压力场。
39.3分析–建模
在[建模]工况阶段,进行项目设置、几何模型和材料参数的输入。有限元网格划分也在该工况下完成。填筑路堤与边界条件的设置在随后工况阶段[1]-[5]中进行。
39.3.1项目设置
在[建模]->【分析设置】界面,项目类型设置为平面应变分析,分析类型设置为固结分析。
注:为了显示所有计算的变量,我们还要勾选“详细计算结果”。此时,除了位移,孔隙水压力和流速外,程序还绘制了应力和应变分量及其他常量值。
图39.2【分析设置】界面
39.3.2几何建模
模型尺寸与土层间的多段线在[建模]->【多段线】界面输入。模型的水平方向范围设置为从-30到30米,深度(距多段线最低点)设置为5.5米。创建三条多段线。第一条用于定义路堤的形状,通过【坐标交互添加点】[-10,0],[-4.25,4],[4.25,4]和[10,0]来定义,第二条定位原始地形。本案例中,由坐标[-30,0],[-10,0],[10,0]和[30,0]的点定义。第三条分隔下部两层土。由点[-30,-4.5]和[30,-4.5]定义。
固结分析是由初始地应力分析和渗流计算共同控制。因此,我们需要输入标准应力分析中使用的材料参数和渗流参数。[建模]->【岩土材料】界面下输入材料参数。这里我们创建三种材料,均采用Mohr-Coulomb模型,并将表39.1的值赋值给各个模型。所有材料的剪胀角,ψ=0°。材料一旦创建,通过[建模]->【指定材料】他们的土层区域。
39.3.3有限元网格
由于模型的水平向很长,在模型边界附近不会发生明显的沉降,创建稀疏网格是合理的。进入[建模]->【线加密】,我们选择左右垂直边界,并将网格边长设置为2米,加密半径为20米。同样,底部边界处网格边长设置为2m,加密半径设置为6m。最后,在[建模]->【网格生成】中,我们将网格边长设置为1m并生成网格。最终的有限元网格显示如下图。
图39.3沿竖向两侧和底部边界“加密”有限元网格
39.4工况阶段1-初始地应力
第一工况阶段计算初始地应力和初始孔隙水压力分布。该阶段只有底层土处于激活状态,将路堤冻结。在【激活/冻结分区】界面定义。在【指定材料】界面中查看材料指定是否正确。在【地下水】界面设置初始地下水位,通过输入坐标为[-30,-1]和[30,-1]的两点来定义。在【线支座】界面定义边界条件。勾选“自动生成项目边界线支座”,支座设置如下。
图39.4自动生成的线支座模型边界
最后,在【分析】界面进行分析。得到下图中孔隙水压力分布。第一工况初始位移为零。
图39.5初始孔隙水压力分布
39.5工况阶段1-路堤施工与沉降分析
第二工况阶段,我们通过【激活/冻结分区】界面激活路堤区域来模拟路堤的施工。与只进行初始地应力分析的第一阶段不同,第二工况阶段要定义渗流边界。在【线渗流边界】界面定义。因为模型区域的地下水流入和流出不受阻碍,这里将所有边界条件设置为透水边界。在【分析】界面,我们将工况阶段时间设置为7天,运行分析。计算的沉降和孔隙水压力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39.6路堤施工后7天的位移Z向(沉降)分布-变形网格
图39.7路堤施工后7天的孔隙水压力u分布-变形网格
显而易见,路堤下的孔隙水压力有所增大。这种孔隙水压力的增大是由路堤施工竖向应力增大导致的。增加的孔隙水压力将在后续工况阶段中消散,引起沉降,但不改变路堤施工引起的附加应力。
39.6工况阶段3至5–后续沉降分析
在随后的工况阶段3,4和5中,我们将计算路堤施工后30天,365天和3650天内的位移和孔隙水压力分布。几何形状,材料和荷载保持不变,我们保留工况阶段2的所有设置。在开始分析之前,我们指定相应的工况阶段持续时间。工况阶段的持续时间是累加的,因此我们将工况阶段3的持续时间分别设置为23天,工况阶段4为335天和工况阶段5为3285天。不同时间的沉降和孔隙水压力分布如下图。
图39.8路堤施工后30天的位移Z向(沉降)分布-变形网格
图39.9路堤施工后1年的位移Z向(沉降)分布-变形网格
图39.10路堤施工后10年的位移Z向(沉降)分布-变形网格
图39.11路堤施工后30天的孔隙水压力u分布-变形网格
图39.12路堤施工后1年的孔隙水压力u分布-变形网格
图39.13路堤施工后10年的孔隙水压力u分布-变形网格
39.7结论
工况阶段2-5的计算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基本上是在路堤建成后第一周发生的。下表列出了不同时间路堤沉降最大值。
表39.2不同时间路堤沉降最大值
持续时间 | 7天 | 30天 | 1年 | 10年 |
沉降 | 28.6mm | 31.1mm | 37.1mm | 37.2mm |
从孔隙水压力分布来看,很明显,路堤建成1年后,地下水位达到初始水平。已发生孔隙水压力耗散,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