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孔隙压力和有效应力
地质力学问题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孔隙压力通常起重要作用,并且必须在许多分析中予以详细说明。在饱和流体介质中,总孔隙流体压力pf可以分为两部分:
pf = ps + pe (3.1)
其中ps是由于渗水或静态地下水位引起的孔隙水压,而pe是材料变形而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在下文中,我们将假设孔隙压力为负,与受压应力所采用的符号约定一致。
原则上,任何材料由于负载都会产生超静孔隙压力。但是,对于粗颗粒材料,通常认为超静孔隙水压的耗散足够迅速,以致于始终都可以忽略超静孔隙水压。另一方面,对于细颗粒材料,由于负载,最初会产生超静孔隙水压。然后这些将逐渐消散,在足够长的时间后所有超静孔隙水压再次为零。这两个极端状态通常分别称为排水和不排水。
3.1有效应力原理
除了平衡、边界和应变-位移关系之外,要完全解决固体力学问题,还需要一个将应力与应变联系起来的本构方程。对于多孔固体,由于孔中可能包含对变形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的流体,使得这种关系的建立变得复杂。建立饱和流体多孔介质本构的最常见方法是Terzaghi的有效应力原理。
该原理指出,应在应变和有效应力σ'之间建立适当的本构关系,有效应力σ'定义如下:
(3.2)
其中σ是总应力,m =(1,1,1,0,0,0)T。 对于线性弹性材料,相关的本构关系由ε= Cσ′ 给出,而不是由ε=Cσ。应该牢记的是,虽然Terzaghi的有效应力原理已被证明是成功建模许多实用材料的基础,但并没有什么“基础”。 实际上,对于某些材料,尤其是岩石、混凝土类似材料,它可能被视为本构的一部分,Biot 提出的有效应力原理通常更为合适。库斯(Coussy)(1995)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3.1.1不排水压缩
通常,饱和流体多孔介质的问题涉及确定总应力σ以及超静孔隙水压pe。 后者在许多时候可被视为附加的应力变量。因此,需要额外的本构关系(除了将六维应力分量与六维应变分量相关的方程式之外)。由于孔隙压力的变化只能引起体积变形,因此附加的本构关系一定是如下类型
(3.3)
其中εv=mTε是体积应变,Kws是固体/流体混合物的有效体积模量。可以用多种方式去估算该材料常数,但显示该材料常数取值位于由流体和固相材料(颗粒)的总模量之间的谐波和算术(harmonic and arithmetic)范围内。
(3.4)
其中Kw和Ks分别是液相和固相的体积模量,n是液相的体积分数(孔隙率)。考虑到Ks通常比Kw大得多,我们有
(3.5)
通常下限比较准确。但关键是大多数材料的Kws足以使介质被认为不可压缩,即≈0。例如,对于大气条件下的水,Kw≈2 GPa,而对于石英,Ks为40 GPa。在典型的孔隙率为n = 0.5的情况下,Kws下限≈4 GPa,比排水条件下测得的粘土和沙子的有效体积模量K大几个数量级。因此,通常假定 = 0。
3.1.2不饱和条件
在部分饱和(不饱和)条件下,孔隙水压力处于ps > 0的张力中。一般的做法是在计算有效应力时忽略此类张力。
换言之,有效应力定义为
(3.6)
在OPTUM G2中,此定义表示为Terzaghi有效应力。或者,可以使用由Bishop的初始定义:
(3.7)
其中χ是参数。基本思想是指定此参数,以便在完全饱和和完全干燥的材料范围内恢复Terzaghi的有效应力。选择χ= S满足此要求,并与Bishop有效应力一起使用。可以在“项目/物理参数”下进行Terzaghi(默认)和Bishop有效应力之间的切换。
3.2平衡方程
原始总应力平衡和边界条件由下式给出:
(3.8)
其中总牵引力分为两个部分:text:外部施加的机械载荷,ts:稳态孔隙压力(例如作用于流体淹没边界的孔隙压力)。
另外,(3.2)式中的平衡条件和边界条件可以用有效应力和孔隙压力来表示。
(3.9)
3.3应变-位移关系
应变-位移关系不受孔隙流体的影响,由下式正常给出
ε = ∇u (3.10)
3.4虚功原理
虚功原理由下式
(3.11)
或者,通过下式
(3.12)
其中两种情况下的u都满足运动学边界条件。
3.5控制方程小结
下表总结了排水和不排水条件的全部控制方程式。我们在这里使用ε=∇u并假设完美压缩率 = 0。
表3.1:排水和不排水情况下准静态力学问题的控制方程
表3.2:排水和不排水情况下的准静态力学问题的控制方程(有效应力和超静孔隙压力为主要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