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与文档
OptumG2/G3
  • OptumG2/G3 > 
  • G2案例教程 > 
  • 案例38:开挖模型试验

案例38:开挖模型试验

本案例主要对开挖模型试验进行了模拟,开挖模型试验是由Tefera等2006年在挪威特隆赫姆的NTNU,该模型的示意图如图38.1所示。模型箱的尺寸为3×4m,里面充分填满了砂土,距离垂直边界1m处安装有长2.5m的板桩墙。之后对墙前的土体经过分步开挖,在开挖过程中,在0.91m的水平位置时,添加一个支撑,并施加预应力到5kN/m。

1501555944769223.png

图38.1 指明各开挖阶段的开挖模型试验装置

各工况的顺序如表38.1所示,除第一工况计算初始地应力外,其余工况均为弹塑性分析,各工况均从前工况进行分析。

表38.1 开挖模型试验的工况阶段(*)初始强度折减分析指出强度折减系数上限解为0.95)

工况

开挖深度

m

分析类型是否添加预应力

预应力

kN/m

0
0.00初始地应力分析--
10.35弹塑性分析--
20.67弹塑性分析--
30.91弹塑性分析--
40.91弹塑性分析5.0
51.18弹塑性分析-
61.52弹塑性分析-
71.82弹塑性分析-
82.11弹塑性分析-
92.30未处理-

38.1 土体模型

进行开挖分析时,土体的性质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开挖过程的进行,墙后的土体将逐渐卸载(主动土压力),而当前开挖水平线以下的墙前的土体将进行加载(被动土压力)。对于HMC模型,因为存在允许独立的加载和卸载模量的规范,所以非常适合捕捉这种行为。本模型采用的参数参考的是Tefera(2006)的参数,详情见表38.2。

表38.2 砂土性能(参考Tefera等(2006))

砂土(HMC)
卸载/重新加载模量Eur,ref100 MPa
泊松比vur,ref0.2
割线模量E50,ref

20 MPa

粘聚力c0 kPa
内摩擦角φ34°
流动法则
Taylor
剪胀角ψ2.5°
基准压力Pref100 kPa
应力m0.5
土压力系数K00.44

虽然HMC模型比标准的Mohr Coulomb模型更先进,但Mohr Coulomb模型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能够充分捕捉到开挖分析的关键特征。事实上,整体破坏模式主要由墙后的土体质量和墙体的刚度所决定,而不是由土体的弹性特性而决定的。因此,在没有关于土体性质的详细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标准的Mohr Coulomb模型,合理预估参数,通常是相当合理的。下面的示例更详细地探讨了这两个模型之间的差异。

38.2 结构单元

墙和支撑分别用板单元和连接器元件进行模拟,参数见表38.3。

表38.3 墙和支撑的特性(参考Tefera等(2006))

墙(板单元)
法向刚度EA320,000 kN/m
抗弯刚度EI23.4 kNm2/m
重量w14.9 kg/m/m
界面折减系数r0.6
支撑(连接件)
法向刚度EA9500 kN/m
长度
1 m

38.2.1 预应力

如表38.1所示,进行模拟时三个工况先开挖至深度0.91m,此时,将连接件插入到最高水平面下方0.5m处。选择连接件,它的属性将会出现在特性窗口中。在预应力部分,设置允许施加预应力,输入预应力大小为5kN/m,这适用于在一个步骤中当前工况阶段指定的预应力。在随后的工况阶段,连接件一直存在,但不添加预应力。关于预应力功能的概述,如图38.2所示。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图38.2 连接件施加预应力

38.3 强度折减分析

在实际开挖模拟开始之前,对各工况阶段进行强度折减分析,来衡量每一工况阶段的破坏程度,强度折减分析的上下限解分析结果如图38.3所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开挖深度为2.3m时对应的结果,下限解和更重要的上限解分析结果表明,安全系数小于1。换句话说,基于这些假设材料参数,开挖到这一步系统整体是不稳定的。而这与试验结果是相反的,目前的结果由Tefera等(2006)的数值分析所证实,报告了这一开挖深度的“收敛问题”。

image.png

图38.3 基于开挖深度函数的上限和下限强度安全系数

38.4 开挖分析

通过运行表38.1中所示的9个工况阶段进行开挖分析,对于所有的工况阶段,网格数量为1000,单元类型为6-高斯节点,网格自适应迭代次数为3次。墙顶水平位移的结果如图38.4所示,同时给出了试验结果和Tefera等(2006)采用硬化土(HS)进行的数值分析结果,硬化土(HS)由Benz在2007年给出了详细的描述。

图38.4所示的结果显示了HS模型和HMC模型的结果非常的一致,正如Tefera等(2006)对于长度的讨论,在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之间还是存在一些不同点,其中最明显的是在开挖开始时低估了墙体的位移,以及在0.91m时施加预应力的结果。

image.png

图38.4 墙顶水平位移(上)和支撑受力(下)随着开挖深度的变化曲线

Tefera等人在2006年还监测了支撑上的受力情况,从初始添加预应力一直到开挖结束。同样,试验数据和预估之间也存在一些定量的差异,特别是在开挖结束时。但是,HMC模式似乎比Tefera等(2006)使用的HS模型的预估更好,比如在添加预应力后的第一工况阶段,HMC模型预测受力将会减小,这与试验数据一致,而HS模型则预测会增加。

最后,图38.5显示了开挖过程中各工况阶段的塑性变形和塑性剪切耗散,可以发现塑性分布与开挖深度有很大的差别。采用的自适应网格加密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同时保证了每个工况阶段具有适度的网格单元数量。

image.png

图30.5 最后四个开挖阶段的变形(比例为5)和塑性耗散

0 个评论

要回答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