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塑性理论
岩土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通常由弹性和塑性联合进行描述,如下
2.1应力和屈服
塑性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存在一个阈值,超过该阈值就不存在应力状态。该极限由屈服函数F(σ)定义,F(σ)≤0定义了允许应力状态的域,而F(σ)= 0定义了屈服面(见图2.1)。屈服面可以是开放或封闭的,但始终是凸的。
F> 0(不允许)
图2.1:屈服面
2.2应变与流动
经典塑性理论以总应变可分解为弹性和塑性之和的假设为基础:
(2.1)
其中ε是总应变,εe是弹性应变,εp是塑性应变。
弹性应变与应力的关系
(2.2)
其中C是弹性柔度模量。
塑性应变的变化率通常用流动规则表示
(2.3)
其中是塑性乘数,而G是流量(flow potential)。尽管先验未知值,但必须确保仅在F(σ)= 0时(即在应力状态屈服时)才发生塑性应变。
由下式保证:
(2.4)
关于流量,原则上对G的形式没有限制,并且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实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选择G = F有显著优势。与一般的非关联情况(G = F)相反,该流动法则称为关联法则。而实际上,F 和G不同,G通常具有与F相同的功能形式,但是涉及不同的材料参数。
2.3硬化规则
尽管最基本的材料模型利用稳定的屈服面,但更高级的模型则采用了一种或多种硬化机制。从屈服函数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假设依赖一组附加类似应力硬化变量κ=(κ1,...,κn)T来模拟硬化,然后通过以下公式给出弹性域
F(σ,κ) ≤ 0 (2.5)
F(σ,κ)= 0再次定义了屈服面。
硬化变量的演变由硬化规则确定,该规则一般形式如下:
(2.6)
其中h =(h1,...,hn)T是硬化函数数组。该规则暗示仅当(> 0)发生塑性应变硬化才会存在。
2.4小结
(2.7)
其中符号∇xf =∂f/∂x用于表示函数f相对于x的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