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8:基坑开挖-内支撑支护
本案例为一个采用内支撑支护的基坑开挖项目,如图68-1(a)。开挖深度为15m,开挖宽度为30m。由基坑的几何形状可以看出,该案例无法采用对称分析,必须创建完整的基坑模型。开挖过程通过一系列工况阶段来模拟,内支撑等间距逐步添加,直到达到最终开挖深度,如图68-1(b)。
图68-1 初始状态(a);最终状态(b)
其中中密和密实砂土采用Mohr-Coulomb材料模型,软黏土采用Tresca材料模型。三种土体的材料参数如图68-2所示。板桩采用“板单元”模拟(若采用排桩,其参数需换成为每延米),内支撑采用“连接件单元”模拟,相关参数如图68-3所示。基于不同的施工方式,内支撑可以施加预应力或不施加预应力。接下来,我们对两种施工方式均进行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图68-2 土体参数
图68-3 板桩(板单元)和内支撑(连接件单元)参数
68.1 不施加预应力
我们首先分析内支撑不施加预应力的情况。表68-1中给出了详细施工过程(工况阶段)。前两个工况阶段(工况阶段0和1)分别用于分析初始地应力和施加板桩后的情况。基坑按照每3m进行分步开挖,当前开挖完成后,在下一步开挖之前,首先在当前开挖坑底以上1m处施加一排内支撑。对于当前的分析,并没用对内支撑施加预应力,相应的工况阶段(工况阶段3、5、7、9)仅仅考虑了内支撑的施加,但是内支撑几乎不发生任何变形,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施加内支撑的工况阶段其实可以和后续工况阶段合并,即工况阶段3和4合并,5和6和合并,依次类推。但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表述内支撑不施加预应力的情况,我们采用了单独的工况阶段来模拟内支撑的施加。
表68-1 定义各工况阶段(不施加预应力)
68.2 施加预应力
接下来,我们分析内支撑施加预应力的情况。表68-1中给出了详细施工过程(工况阶段),和前述不施加预应力的情况唯一不同的是,此处在施加预应力的工况阶段(工况阶段3、5、7、9)中对内支撑施加了预应力。
表68-2 定义各工况阶段(施加预应力)
在OptumG2中,若需要对某个连接件施加预应力,则选择需要施加预应力的连接件,并在界面右侧的「性质」面板中将「施加预应力」设置为「是」,如图68-4。施加的预应力可以考虑为如下一种作用力:连接件的轴力等于所施加的预应力。在当前案例中,施加预应力后,内支撑将受压,因此,施加的预应力取负值。
图68-4 在工况阶段7中对最下面一排内支撑施加预应力
68.3 结果
68.3.1 安全系数
在计算结构变形之前,首先对各个工况阶段进行强度折减分析。如图68-5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在整个开挖过程中,安全系数始终保持在1.9以上。需要注意的是,预应力对安全系数的大小并没有影响。
图68-5 不同工况阶段的安全系数
68.3.2 变形
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结构不会破坏后,接下来按照表68-1和68-2中的施工顺序,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的结构变形情况。
两种不同情况(不施加预应力和施加预应力)下的结构变形如图68-6所示。
图68-6 开挖完成时内支撑不施加(上图)和施加(下图)预应力情况的结构变形
图68-7中给出了左侧桩和右侧桩桩顶的水平位移。从图中可以看出预应力的影响非常明显:施加预应力后,右侧板桩的位移大幅减小,虽然导致了左侧桩板向坑外移动。
图68-7 板桩桩顶水平位移(向坑内移动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