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桩计算方法介绍

1.概述

微型桩计算理论还不成熟,各家理论不统一,本着简单易操作的原则,结合GEO5和G2软件,介绍三种微型桩的计算方法:

(1)平面刚架法,采用G2计算;

(2)等效成单排抗滑桩,用GEO5计算;

(3)《滑坡防治设计规范》也提到一种计算方法,找到一篇相关文献,截图放在本文后面。

同时,也对比了G2(有限元法)与GEO5(规范法)计算结果,说明有限元法的适用性。

2.基本假设

2.1破坏模式假设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根据试验测试结果,微型桩在滑面附近容易产生破坏。

2.2微型桩抗滑机制

滑坡推力作用下,顶梁发生倾斜,导致AB和CD桩受拉,而EF桩受压,顶梁下面的土体中CE段部分承受压力。因此只要AB和CD桩的锚固段能够提供足够拉力,顶梁下承压土体有足够的地基承载力,使受压的EF桩不发生压杆失稳,这种组合结构就能保持整体稳定,从而提供较好的抗滑能力。

image.png

3平面刚架法(G2)

image.png 

3.1简化模型

(1) 桩间土弹簧

结构软件可以采用link单元模拟,本次采用G2计算,直接用线弹性岩土材料简化模拟。(如果需要考虑微型桩注浆加固对土体弹性模量影响,可以参考地基处理里面对压缩模量提升的计算方法。)桩间土弹簧简化理论较多、较杂,是主要争议点之一。

(2) 嵌固段弹簧

结构软件可以采用点弹簧,本次采G2计算,直接用线弹性岩土材料简化模拟。

(3) 每根微型桩分担的力

理论较多,也比较杂,可能是最主要的争论点了。主要是三类,一类是假设推力直接作用在后排桩,然后通连梁和桩间土传递到其他桩(后排桩的剪力比较大,约为一半的推力);还有一类是采用简化公式进行计算(有待论证);最后一类是参考现场试验提出的经验性的分担荷载(试验为黄土滑坡,其他岩土材料仅供参考)。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GB∕T 38509-2020》中建议硬质岩按均匀分布考虑,其他情况要考虑不均匀性,没找到具体细节。这里参考微型桩室内试验物理模型研究结果。

image.png 

image.png 

小口径组合抗清桩布桩及配筋方式

二排桩

三排桩

四排桩

五排桩

六排桩






桩周配筋

桩心配筋

桩周配筋

桩心配筋

桩周配筋

桩心配筋

桩周配筋

桩心配筋

桩周配筋

桩心配筋


第一排桩

1.2

1.2

1.30

1.40

1.40

1.55

1.50

1.60

1.65

1.80

第二排桩

0.8

0.8

1.10

1.00

1.05

1.10

1.20

1.30

1.35

1.50

第三排桩



0.60

0.50

0.85

0.75

1.00

1.00

1.10

1.10

第四排桩





0.70

0.60

0.70

0.60

0.90

0.80

第五排桩







0.60

0.50

0.60

0.50

第六排桩









0.40

0.30

3.2 G2计算结果

(1)不考虑桩间土,后排桩受力

image.png

微型桩y向变形

image.png

弯矩、剪力、轴力

该模型下,弯矩、剪力在滑面附近最大。后两排受拉,前两排受压,中间桩变形、轴力很小。后排桩的剪力为推力的一半,较大,不推荐这种模型。

(2)不考桩间土,各排桩均匀受力

image.png

Y向变形

image.png

弯矩、剪力、轴力

受力比较规整,具体跟输入的分担荷载有关。由于没考虑桩间土的影响,整体刚度较小,水平位移会偏大。优点也比较明显,桩土作用理论尚不明确,直接保守考虑,忽略掉。

(3)考虑桩间土,各排桩均匀受力

image.png

Y向变形

image.png

弯矩、剪力、轴力

考虑了桩间土之后,整体刚度提升,水平位移会变小。这个受土体的弹性模量影响。

3.3锚固段长度

可根据上面计算的轴力来计算。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桩的抗拉强度来的,即,认为抗拉、抗拔同时不满足。或者说是,抗拔力不小于设计的抗拉,拉断之前,不能被拔出。大概如此。

3.4抗剪、抗弯验算

主要采用《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里面的计算公式。

image.png 

image.png 

这里采用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反算抗弯承载能力和抗剪承载能力。这里反算出来的V,就是桩的抗滑承载能力设计值Vu,算出来之后,也可以将V适当折减一下。出于保守考虑和简化计算,这里忽略微型桩填充胶结物(例如水泥砂浆、水泥浆、细石混凝土等)与钢管共同作用的影响。

 

image.pngimage.png 

抗弯和抗剪采用第一列和第二列的设计值。

这里以146 x 10(Q345)为例,来说明抗弯和抗剪的计算。

(1)查表,146<160,f=305MPa,fv=175MPa

(2)单根钢管柱的抗剪承载能力:

image.png 

image.png

(3)单根钢管柱的抗弯承载能力:

钢管桩的塑性发展系数取1.15,工字钢,H型桩的取1.05。

image.png

(4) 可以读取G2结果中的最终力的剪力和弯矩,与手算抗弯和抗剪承载力对比。需要注意的是,软件里面的是每延米的结果,手算是单根桩的结果,注意桩间距的换算。

另外,V就是钢管桩的抗剪强度,可以把多排桩的加一起,作为GEO5的Vu。当然,也可以适当折减一下再作为Vu输入。


4.G2(有限元法)与GEO5(规范法)计算结果对比

结果一样,先说结论。本章将用单排桩为例说明。

推力是利用GEO5土坡模块算出来的推力,水平刚度是根据GEO5点弹簧换成G2里面每延米的刚度,桩的抗弯刚度EI根据GEO5里面的参数换算成G2里面板的每延米值。这样力和支座都统一下来了,其内力(剪力、弯矩)和位移结果也就样了。

4.1 使用参数说明

G2板参数


材料类型

Plate

法向刚度, EA (kN/m)

875350

抗弯刚度, EI (kNm2/m)

2035.65

屈服力, np (kN/m)

5000000

屈服弯矩, mp (kNm/m)

8000000

重量, w (kg/m/m)

0

G2嵌固段土体参数


材料类型

Linear Elastic

E (MPa)

219

image.png 

GEO5微型桩参数

GEO5嵌固段土体采用K法,K=1500MN/m3,本次不考虑嵌固段的折减系数。

对应G2中的弹性模量应该为1500*0.146=219MPa。

其他没太多需要注意的,常规换算。

4.2结果对比

image.png

G2位移、弯矩、剪力

image.png

GEO5位移、弯矩、剪力


最大位移mm

最大弯矩kNm/m

最大剪力kN/m

GEO5

1465.7

907.77

2159.01

G2

1423.5

902.29

2121.59

误差

2.88%

0.60%

1.73%

可见,在力和弹簧支座一致的情况下,不同软件的结果误差很小,可以认为是一样的。(牵涉计算结果的详细内容,都可以在源文件中查看。)

5.微型桩简化为单排抗滑桩(GEO5)

顾名思义,也就是把推力平均或非平均到每排桩上,然后当做单排抗滑桩分别验算每一排的微型桩。这是一个极为简化的计算方案,并不考虑桩间土的影响,也不考虑整体刚架的作用。

当然,微型桩抗弯刚度很小,很容易出现位移过大,抗弯不满足的计算问题。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处理位移过大问题的思路,其他操作比较简单,同抗滑桩,这里不再赘述。

5.1 悬臂式钢管桩结果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5.2 钢管桩+锚索结果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从结果上看,相较于悬臂式,桩身内力显著降低,位移在可控范围。有客户问到,这个锚索是实际需要,还是为了算过需要。笔者无法回答,留待工程师大牛们解惑。这里只是一个简化的方法,很多简化方法只是计算了抗剪和抗拔能力,抗弯和位移并没有考虑。如果仅仅需要出一个计算书,还可以用到下面的方法。

5.3 钢管桩+承台(弹簧支座)

这里参考基坑冠梁侧向刚度的估算公式来估算承台的侧向刚度,用GEO5的“支座”里面的弹簧支座来模拟。为简化计算,这里直接加了一个铰支座来说明效果。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但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

image.png 

冠梁侧向刚度估算公式(依据简支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

image.png 

式中:

K-冠梁刚度估算值(MN/m)

a-桩、墙位置(m);一般取L长度的一半(最不利位置)。

L-冠梁长度(m);如有内支撑,取内支撑间距;如无内支撑,取该基坑边长。

EI-冠梁截面抗弯刚度(MN·m²);其中E表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可见《混凝土设计规范2010》表4.1.5,I表示截面对X轴的惯性矩。

 

image.png

 

(1)这种冠梁等效刚度的前提是,冠梁两端被支撑挡住,固定不动,两端是没有位移的。

(2)冠梁,类似于一根绳,拦住中间的桩,减小其位移。冠梁对桩的作用,就是等效成弹簧,就是上面的公式。

(3)但这里存在很大的问题

①对于基坑。冠梁的反力会很大,每个桩对冠梁都有反力,而冠梁本身是没有进行验算的,只是构造配筋。这可能出现冠梁被反作用力破坏,而工程师却没办法发现的情况。

②对于微型桩,承台两端并没有支撑固定,所以承台并不满足两端固定的前提条件。不能简单的按基坑里面的等效方法。

③对于抗滑桩,边坡上的冠梁两端,一般没有支撑,并不满足前提条件。

(详细说明,参考技术贴:GEO5如何模拟基坑冠梁的作用


6.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里面的方法

下面计算实例出自丁光文《微型桩处理滑坡的设计方法》一文。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7 总结

国内外微型桩的计算方法不下十种,单《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里面就提到了九种。这些还是针对简单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考虑到复杂的地质条件、受力条件,计算理论又是成倍增加。不同的计算理论,其结果并不一致,有时结论甚至相左。

笔者水平有限,没有能力评价计算各种理论的优劣,也无从知晓哪种理论更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对简化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或者局限性也深感无力。目前除了微型桩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没有太大争论之外,其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还没法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程度。

行文的目的是介绍一些能够操作的方法,各位工程师大牛有什么好的方案,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由于笔者对种理论的理解存在不足,不妥甚至谬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微型桩计算方法(《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

序号

计算方法

特点

1

极限平衡法

利用条分法,将桩体恰好分在各条块里,利用条块内的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桩体上受力的计算,并进的条块设计出来的桩,忽略了群桩效应和连梁的作用,设计结果偏于保守,且不利于进行桩体的布设

2

曲线法

采用修正的曲线法,将滑坡推力沿桩轴向和垂向分解,并采用公式进行“p-y”曲线的计算。根据曲线、 及“Q-z”曲线能较准确地判断或计算出桩身的应力及位移,比较实用,也是目前较先进的方法。但是曲线对于计算有桩帽情况下抗滑段桩的弯矩有一定的困难,曲线能较准确地计算滑面处的应力,但其计算值不能保证都跟实际情况吻合

3

等效截面法

按微型桩(群桩)布置方法分为受压和受拉两类加固方法。基准面处微型桩加固体按等值换算截面积和等值换算截面惯性矩,按照材料力学方法计算基准面处网状树根桩加固体上作用的最大应力。外部稳定性(滑动、倾覆和地基失稳)按常规的方法进行计算。其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假定滑动面不通过微型桩加固体;另一种是按微型桩的抗剪力进行计算。其内部稳定可通过某一个假定面进行估算

4

丁光文法

该法实际是基于等效截面法,先算出滑坡推力及桩前剩余下滑力,通过微型桩单桩允许抗剪强度值进行桩数的配置,根据微型桩结构体的极限抗力进行安全系数的计算

5

抗弯刚度法

包括了桩体的刚度和土体刚度,然后将每根桩(灌注桩)的加固范围假设为一定厚度的地下连续墙,利用抗弯刚度相等的原则对墙进行内力分析

6

弹塑性地基系法

采用“p-y”曲线法对微型桩进行受力分析

7

平面刚架

计算方法

将群桩简化为平面刚架,桩身采用弹性地基梁计算,刚架内力应用结构力学方法进行设计计算

8

极限承载力法

认为在岩质滑坡中,钢筋主要起抗剪作用;在土质滑坡中,钢筋在桩身开裂之前主要起抗弯剪作用。各排桩的滑坡推力可用不均匀分配系数η进行调整。根据桩的抗剪或抗弯强度进行设计计算

9

弹性地基梁法

将微型桩作为距滑面上下一定范围内上端定向支承、下端固定的弹性地基梁,应用弹性地基梁理论进行单桩承载力计算

参考文献和计算源文件:https://pan.baidu.com/s/1mGYKTc1zMQ71CEhQkIOajA?pwd=9avh

提取码:9avh 


0 个评论

要回答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