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有哪些?

已邀请:

库仑李建 - 库仑工程师

赞同来自: ice

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地质构造,海平面上升(相对),地下资源开采(石油、天然气、水、矿产等 ) 湿陷性地层,土的后期固结等,对软土地区还有过量采取地下水 ,高层建筑屋密集车辆机器振动等。

1、自然因素分析

1)新构造运动可使地面随基底面升降

以垂直升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可使地面随基底而升降。中国天津、西安和大同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均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天津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华北沉降带,长期以来缓慢下沉。

2)强烈地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强烈地震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突发事件,在短期内可引起变幅较大的区域性地面垂直变形。另外,强震使软土地基震陷和古河道新近沉积土液化,也可造成局部地区的地面下沉。

3)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地面的相对下降,如意大利威尼斯市海平面上升速度为1.27mm/年,所引起的地面相对下沉约占该地区年平均沉降量的40%。

另外全球气候的转暖,气温上升,必加速冰川消融,从而使海平面上升,地面相对下沉。而引起地面沉降。

2、人为因素原因

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的能力和强度与日俱增,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通常已占主导地位,这类地面沉降现象,目前已成为重点。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在我国,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加上大规模地城市建设超密集群体对地层负担加重和地下工程对土体的扰动而诱发的地面沉降也日趋明显。

影响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包括:

1)大量抽取液体资源(地下水、石油等)、地下气体(天然气、沼气等)活动是造成大幅度、急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

因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浅层疏干排水和抽取深层的气、液体,使地层内的气、液压降低,土粒间有效应力增加,地层压密,形成区域性碟形洼地。这种因抽取地下水而形成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类。  

2)大面积地面堆载的影响

分布有巨厚的高压性淤泥和淤泥质土的低洼地区,随经济建设的开发,需在洼地上大面积堆填。其软土在堆载(填土)荷重的作用下,产生一维压缩固结,可形成地区性的地面沉降。此类沉降,受场地软土的工程特性,层厚和堆载大小的控制,是构成滨海平原城市总地面沉降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忽视。如天津市占地40km2的塘沽开发区及保税区,在盐池和滩涂上堆填1~2m厚填土,因堆载荷重的影响,地面沉降量可达十余厘米。

3)采掘地下团体矿藏(如沉积型煤矿、铁矿等)形成的大范围采空区,及地下工程(隧道、防空洞、地下铁道等)是导致地面下沉变形的原因之一。

4)地面上的人为振动作用(大型机械、机动车辆等及爆破等引起的地面振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土体的压密变形。

5)由于在建筑工程中对地基处理不当,即地基勘探不周。

6)密集建筑群的工程效应:沿海软土地区新一轮大规模开发,超密集建筑群的涌现加上地铁越江隧道等建设使土体的工程扰动现象相当严重,由于工程环境效应诱发的地面沉降问题也日趋明显。

地面沉降的危害 

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

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

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

4、诱发次生灾害,例如西安地面沉降引起地裂缝垂直活动加剧而发生一系列灾害。

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过量开采紧密相关,只要地下水位以下存在可压缩地层就会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出现地面沉降,而地面沉降一旦出现就很难处理,因此地面沉降主要在于预防。

目前,世界各国预防地面沉降的主要技术措施大同小异,主要包括:

1、建立全面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监测工作;

2、开辟新的替代水源,推广节水技术可以地表水代替地下水资源;以人工制冷设备代替地下水资源;实行一水多用,充分综合利用地下;

3、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4、对地下水开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上海市自1966年采用了“冬灌夏用”为辅,大量人工补给地下水,水位大幅度回升,常年沉降转为“冬升夏沉;

5、实行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和目标管理。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集中开采(开采时间集中、地区集中、层次集中),因此适当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和合理支配开采时间,可以有效的控制地面沉降;

6、加强宣传,增强防灾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依法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除上述措施外,还应查清地下地质构造,对高层建筑物的地基进行防沉降处理。在已发生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地区,为减轻海水倒罐和烘劳等灾害损失,还应采取加高固防红堤,防潮提以及疏导河道,兴建排涝工程等措施。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